你有沒有覺得一份工作薪水真的不夠花,常常需要兼職才能夠剛好養活一家人,就算只有單身一個人,多出來的錢也存不了多少。
今天跟你分享一個<非常簡單的賺錢方法>,每天花你不到五網路賺錢分鐘的時間,就能把錢賺到手!!
加入教學影片網址:https://youtu.be/rEkbn2-Sd9E
上面是我的介紹影片,分享這個怎麼賺錢與如何加入,你加入後只需要花個2分鐘點廣告就能賺到錢,有時會再出現新的廣告,每看一則都能賺到錢,還有戳戳樂至少25次到50次的中獎機會,每一次最高能戳到5美元獎勵
所以說,如果你收到的下線越多,你每天的回饋就越高,如果你的下線升級成付費會員,你就可以立即得到2美元的獎勵
先說明一下付費會員,付費會員一年要付17美元,約台幣500元,付費會員的點廣告數量是免費會員的4倍,所以如果你有九個下線變成付費會員,就等於你有18美元可以升成付費會員了
全世界都可以加入,持之以衡下線有一百萬人付費就有一百萬美元囉!最重要的是其他點廣告的網賺非常容易倒,要不然就是升級付費會員收費特別高,有些根本就是變相的老鼠會
話說了這麼多!總之你想想看加入之後把我這一篇文章改成你的丟給你的朋友或者網友看,FB超多可以交友的網站,多認識一些朋友,介紹他們賺錢吧
總之他看過影片就會加入,就會自已點廣告,加入之後你把他拉到我們的FB社團
123
林口長庚最賺錢 嘉義長庚賠最多
-A
+A
中時電子報作者魏怡嘉、陳瑄喻╱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12月4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魏怡嘉、陳瑄喻╱台北報導】
大型醫院由於善於經營,大多有賺錢,根據健保署統計,2013年向健保年申報金額超過6億的醫療院所,8成9都有賺錢,其中林口長庚賺最多,其次是台大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賠最多的醫院是嘉義長庚、基隆長庚及亞東醫院。
健保署官員表示,2013年向健保年申報金額超過6億的醫療院所共有109家,合計領取健保近3000億,佔所有醫療院所領取金額的85%。而在109醫療院所中,僅12家沒有賺錢,其餘都有賺錢。
2013年最賺錢的醫院是林口長庚醫院、賺18.7億元,其次是台大醫院、賺13.1億元,再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賺11.7億元。林口長庚雖然賺最多,但向健保申報最多門診費用的台大醫院,其一年門診收入就有117億元,整體收入更達196億元,但由於醫療成本高達163億元,造成盈餘滑落,輸給了長庚。此外,健保署資料指出,2013年賠最多錢的是嘉義長庚、賠6.2億,其次是基隆長庚、賠3.8億,再者是亞東醫院賠2.8億。
健保署官員表示,醫院收入除了來自醫療項之外,還包括經營美食街及停車場等非醫療服務,林口長庚及台大醫院因醫療及非醫療項目都賺,才高居最賺錢醫院前兩名。
健保署亦分析指出,最會賺錢的醫院大多坐落在雙北,顯示位於都會區的大醫院,有其交通及人口密集的優勢,再加上大醫院,無論在藥品及醫療器材的進價上,都較小醫院有議價的空間,自然有其經營上的利基。對於位居最會賺錢的醫院,林口長庚昨日低調不願回應。台大醫院則表示,為提升病患照護品質以及醫護人員工作權益,院方每年都會持續招募護理人力,並全力培養醫師。
抗議租稅失衡 綠社盟反對廢證所稅
-A
+A
台灣醒報台灣醒報 – 2015年9月14日 下午4:31
相關內容
范雲14日表示,台灣稅率已經很低,台灣「用人賺錢」的所得被課的稅高,「用錢賺錢」卻不用繳稅,根本是在圖利富人。(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觀賞相片
范雲14日表示,台灣稅率已經很低,台灣「用人賺錢」的所得被課的稅高,「用錢賺錢」卻不用繳稅,根本是在圖利富人。(photo …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台灣稅收的75%來自辛苦的上班族,『人賺錢』扣稅重,『錢賺錢』炒股卻不必課稅!」社民黨召集人范雲說。立法院開議在即,朝野兩大黨都有意「實質上」廢除證所稅,並調高勞工加班上限。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14日聲明,反對廢除證所稅,要藍綠勿圖利財團富人、欺壓勞工。
立法院下屆會期將在15日開議,目前朝野黨團都將廢除證所稅、調高勞工加班上限列為優先法案。范雲14日表示,台灣稅率已經很低,兩大黨卻都想要「實質上」廢除證所稅,證所稅本是課「用錢賺錢」所得的稅,但現在台灣「用人賺錢」的所得被課的稅高,「用錢賺錢」卻不用繳稅,根本是在圖利富人。
「政府一直以股市可能受打壓為理由。」范雲指出,英國證交稅是0.5%,證所稅個人最高28%、企業25%;韓國證交稅跟我們一樣0.3%,證所稅個人最高33%、企業是24.2%;日本證所稅個人20%、企業30%;新加坡證所稅大戶也課20%、企業17%,「如果證所稅會打擊股市,那這些國家的股市不是早就垮了?」
「據統計,台灣排名前17位的富人,有8人不用繳稅,」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也指出,台灣租稅公平已成大問題,「前5%有錢人照說應繳40%所得稅,但卻因資本利得不必課稅,實際只繳了6到8%的稅,炒股不必課稅這是國際大笑話。」
綠社盟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張麗芬表示,租稅不公平之外,勞動部還將勞工原本19天的國定假日砍到剩12天,又企圖在新會期將加班上限從46小時提高到54小時,「台灣工時已名列世界前3、4名,整個台灣都是血汗工廠。」呼籲選民給兩大黨教訓。范棣:為什麼企業現在賺錢很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2016-06-07 08:10
文字放大
列印此頁
企業家現在很難,有些迷惘
與2013年前的經濟情況相比,現在的企業賺錢不是很難,而是非常之難,這大概是近兩年企業家們的一個共同認識。尤其是做實業的企業,賺錢似乎越來越難,前些年企業主營業務不賺錢,但非主營業務、投資業務還可以賺些錢,比如,做一些資金套利的生意,投資股市,或者間接做一點房地產業務等,但現在這些准金融業務的盈利空間也變得很小,而且,投資的風險在加速上升。
企業賺錢難或者不賺錢,這顯然不是一個局部現象,而是一個全局問題。對此,大的企業家有大的迷惘,小的企業家有小的疑惑,這究竟是為什麼?企業家該怎麼做?
產業轉型出現空檔期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和產業正面臨改革開放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轉型升級。
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歷史上,中國經濟經歷了大約三次重大的產業轉型:第一次大約是1982年—1992年,是傳統計劃經濟下的勞動密集型內向經濟向出口加工型外向經濟的轉型,代表性的事件是鄉鎮企業發展浪潮和沿海經濟特區大發展;第二次大約是1992年—2005年,是簡單加工模仿制造向現代規模創新制造轉型,這個階段產生了很多代表性的世界級企業集團,比如,海爾、美的、聯想、華為、中興、大眾等本土企業;第三次是2005年—2015年,這個十年里,中國的產業結構由制造為主逐漸轉型了以金融資本為主,由於成本的不斷上升,制造業被邊緣化,面臨進退維谷。
今年的制造業很困擾,對於大部分出口企業來說,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鐵定虧損;對於大部分面向內需市場的企業來說,血拼價格是必須的,結果是大家都在盈利的邊緣掙扎。今天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工業4.0,但是過去10年里,資本運營和政府業績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下,並未給工業4.0的產業升級換代打下扎實的基礎,產業轉型出現了一個空檔期:向上發展(高端和精密制造)技術基礎不夠,向下拓展(內需產品)盈利空間不夠。
產業優勢哪里去了
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歸結起來就三個方面:成本優勢、市場優勢和制度優勢。但現在這三大優勢基本喪失跆盡。
成本優勢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勞動力低廉和環境資源便宜,這個不用多說。現在我們的勞動力成本相對周邊發展中國家已經是劣勢,相對發達國家的勞動成本也沒有絕對優勢,而且更為糟糕的是,在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勞動階層的可支配凈收入並沒有顯著提高,因為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抵消了他們的收入提高,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內需的提高。
市場優勢實際上就是人口優勢,這個優勢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正在發生實質性的逆轉。一個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真正的有效需要是什麼?在快速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下,如果四億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原來低成本的鄉村生活變成相對高成本的城鎮生活,沒有產業提供高收入的就業機會,房地產將把農民工和農民城市居民捆綁在一個消費壓抑的籠子里。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14億人口里,中低收入階層可能至少占了12億人口,貧富差距過大使得供需之間產生了錯位,高收入者的消費需求給市場創造了某種假象,掩蓋了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問題和消費障礙。中國的中產階級也許只有2億人口,而中國經濟要想維持6%以上的增長速度,中產階級的人口需要翻一番到兩番。
制度優勢就是所謂的中國模式,這個模式的特點就是政府主導經濟、集中力量(人財物)辦大事。政府主導經濟的本質就是政府主導投資,配合以集中居民儲蓄和壓低勞動報酬,這樣的資本壟斷發展模式,在一定時期內和條件下,相比市場機制調節,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但是,你不可能無限制地壓低勞動報酬,而資本壟斷的結果必然使居民不能依靠資本致富,這也就必然造成社會上貧富日益兩極分化,極少數資本家巨富,極多數勞動者低貧。如果說有什麼「中國模式」的話,這個模式在走過了36年的輝煌歷史後,今天也到了一個懸崖的邊緣。
今天企業賺錢難或者不賺錢,不是因為人們變笨了,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錢,不是因為行業無法增長,而是因為你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了。當今世界最可怕的事情是能力喪失,核心競爭能力突然間喪失。你原來的優勢現在變成了另外一個地方的優勢。
中國還剩一個戰略優勢:貨幣優勢
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使三部分人獲得了財富。
中產階層積攢了一些小錢,他們現在到世界各地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旅遊消費,相對於國內的商品質量來說,日本銀座、巴黎老佛爺、美國奧特萊斯的東西實在是便宜;富豪階層則是積極到海外置業、投資和並購,大多出手闊卓,各國政府近年來把對中國投資者的招商引資都當成重要大事,就像國內縣級政府把招商引資當成重中之重;但最有錢的還是我們的各級政府,沒有政府竭力用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估計現在GDP應該是在3%以下。政府投資背後不僅僅是財政收入,主要還是依靠銀行,銀行依然是各級政府的錢口袋。
既然有錢,從現實角度看,有錢就是最大的優勢。中國的工業2025戰略,僅僅靠國內自己研發創新不夠,拿錢購買是一個有效實際的捷徑。在未來5年內,買全世界制造業中間產業部分,可以極大補足中國制造業的短板。為什麼不?
在過去的兩年里,全世界各個中央政府都在干同一件事,加速印鈔票,貨幣量化寬鬆。相對於美國、日本和歐洲央行的量化政策,我們人民幣量化策略一點也不落伍。事實上,中國的貨幣發行量遠超美國的貨幣發行量,人民幣是全球最大的貨幣泡沫,國內的房地產泡沫則是人民幣泡沫的投影。中國用全世界最大的泡沫貨幣購買全球最好的制造能力和科技,這不但解決了我們的貨幣泡沫,而且也大大增強了我們長期的制造競爭力。
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是貶值,相對於其它貨幣則是升值,大大的升值。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存在不小的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對不少非美貨幣實際上是在升值,因為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波動幅度擴大,但中間價仍然盯住美元,受美元持續走強拉動而導致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升值。對非美貨幣的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人民幣國際化地位。人民幣的優勢地位,在事實上為我們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和產業轉換,創造了某種戰略資源。中國可以把人民幣的泡沫輸送到全世界去,同時可以並購別國的車間、工廠和先進機器,一舉兩得。
人民幣貨幣戰爭的要點
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是把國內多余的貨幣購買力輸送到海外市場,不是到海外消費,不是到海外撒錢,而是購買海外的核心制造能力。
個人觀點,與其把貨幣投放到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如把貨幣投放到對發達國家的產業供應鏈的控制上。在這個方面,國家應當更大力度地鼓勵企業跨國並購,對於落後國家,瞄准其金融資產和自然資源;對於發達國家,瞄准其高端制造產業及其供應鏈環節;對於發展中國家,瞄准其消費品市場。
企業未來十年:尋找新的賺錢模式
我們整個的產業生態在發生巨變,粗放式經濟增長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影響未來20年發展的關鍵變量是:移動互聯網、大眾消費新模式、新技術和工業革命。在這三個經濟坐標的互動作用下,經濟和產業必然會發生重構,這個重構的規模和力度可能是過去100年里不曾見過的。在這種大的歷史格局下,企業家應當果斷拋棄不現實的想法,不要指望過去賺錢的方法和模式還能成立,不自我革新,被歷史淘汰只是時間問題,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
如果意識到目前全局問題和發展新機會的企業家來說,未來的戰略布局有三個新起點:第一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是簡單的加,而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基礎設施,重要性不差於鐵路和港口。今天互聯網啟蒙的時代已經結束,深化發展的階段已經開啟,在新的基礎設施上可以產生很多新的生產、消費和供應鏈環節的變革機會;第二是工業4.0新產業發展,也就是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不是某一個細分市場的革命,而是整個制造產業的變革,對於國內大部分的企業來說,要跟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步伐,意味?跨國並購;第三是消費革命,我大膽預測,傳統的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電影院、餐飲場所、娛樂場所等等,會因為新科技的發展,如VR技術等,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不是消失,而是變形。
作者:范棣博士,獨立經濟學家、亞聯資本董事長。范棣:為什麼企業現在賺錢很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2016-06-07 08:10
文字放大
列印此頁
企業家現在很難,有些迷惘
與2013年前的經濟情況相比,現在的企業賺錢不是很難,而是非常之難,這大概是近兩年企業家們的一個共同認識。尤其是做實業的企業,賺錢似乎越來越難,前些年企業主營業務不賺錢,但非主營業務、投資業務還可以賺些錢,比如,做一些資金套利的生意,投資股市,或者間接做一點房地產業務等,但現在這些准金融業務的盈利空間也變得很小,而且,投資的風險在加速上升。
企業賺錢難或者不賺錢,這顯然不是一個局部現象,而是一個全局問題。對此,大的企業家有大的迷惘,小的企業家有小的疑惑,這究竟是為什麼?企業家該怎麼做?
產業轉型出現空檔期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和產業正面臨改革開放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轉型升級。
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歷史上,中國經濟經歷了大約三次重大的產業轉型:第一次大約是1982年—1992年,是傳統計劃經濟下的勞動密集型內向經濟向出口加工型外向經濟的轉型,代表性的事件是鄉鎮企業發展浪潮和沿海經濟特區大發展;第二次大約是1992年—2005年,是簡單加工模仿制造向現代規模創新制造轉型,這個階段產生了很多代表性的世界級企業集團,比如,海爾、美的、聯想、華為、中興、大眾等本土企業;第三次是2005年—2015年,這個十年里,中國的產業結構由制造為主逐漸轉型了以金融資本為主,由於成本的不斷上升,制造業被邊緣化,面臨進退維谷。
今年的制造業很困擾,對於大部分出口企業來說,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鐵定虧損;對於大部分面向內需市場的企業來說,血拼價格是必須的,結果是大家都在盈利的邊緣掙扎。今天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工業4.0,但是過去10年里,資本運營和政府業績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下,並未給工業4.0的產業升級換代打下扎實的基礎,產業轉型出現了一個空檔期:向上發展(高端和精密制造)技術基礎不夠,向下拓展(內需產品)盈利空間不夠。
產業優勢哪里去了
1978年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歸結起來就三個方面:成本優勢、市場優勢和制度優勢。但現在這三大優勢基本喪失跆盡。
成本優勢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勞動力低廉和環境資源便宜,這個不用多說。現在我們的勞動力成本相對周邊發展中國家已經是劣勢,相對發達國家的勞動成本也沒有絕對優勢,而且更為糟糕的是,在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勞動階層的可支配凈收入並沒有顯著提高,因為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抵消了他們的收入提高,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內需的提高。
市場優勢實際上就是人口優勢,這個優勢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正在發生實質性的逆轉。一個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真正的有效需要是什麼?在快速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下,如果四億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原來低成本的鄉村生活變成相對高成本的城鎮生活,沒有產業提供高收入的就業機會,房地產將把農民工和農民城市居民捆綁在一個消費壓抑的籠子里。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14億人口里,中低收入階層可能至少占了12億人口,貧富差距過大使得供需之間產生了錯位,高收入者的消費需求給市場創造了某種假象,掩蓋了中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問題和消費障礙。中國的中產階級也許只有2億人口,而中國經濟要想維持6%以上的增長速度,中產階級的人口需要翻一番到兩番。
制度優勢就是所謂的中國模式,這個模式的特點就是政府主導經濟、集中力量(人財物)辦大事。政府主導經濟的本質就是政府主導投資,配合以集中居民儲蓄和壓低勞動報酬,這樣的資本壟斷發展模式,在一定時期內和條件下,相比市場機制調節,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但是,你不可能無限制地壓低勞動報酬,而資本壟斷的結果必然使居民不能依靠資本致富,這也就必然造成社會上貧富日益兩極分化,極少數資本家巨富,極多數勞動者低貧。如果說有什麼「中國模式」的話,這個模式在走過了36年的輝煌歷史後,今天也到了一個懸崖的邊緣。
今天企業賺錢難或者不賺錢,不是因為人們變笨了,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錢,不是因為行業無法增長,而是因為你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了。當今世界最可怕的事情是能力喪失,核心競爭能力突然間喪失。你原來的優勢現在變成了另外一個地方的優勢。
中國還剩一個戰略優勢:貨幣優勢
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使三部分人獲得了財富。
中產階層積攢了一些小錢,他們現在到世界各地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旅遊消費,相對於國內的商品質量來說,日本銀座、巴黎老佛爺、美國奧特萊斯的東西實在是便宜;富豪階層則是積極到海外置業、投資和並購,大多出手闊卓,各國政府近年來把對中國投資者的招商引資都當成重要大事,就像國內縣級政府把招商引資當成重中之重;但最有錢的還是我們的各級政府,沒有政府竭力用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估計現在GDP應該是在3%以下。政府投資背後不僅僅是財政收入,主要還是依靠銀行,銀行依然是各級政府的錢口袋。
既然有錢,從現實角度看,有錢就是最大的優勢。中國的工業2025戰略,僅僅靠國內自己研發創新不夠,拿錢購買是一個有效實際的捷徑。在未來5年內,買全世界制造業中間產業部分,可以極大補足中國制造業的短板。為什麼不?
在過去的兩年里,全世界各個中央政府都在干同一件事,加速印鈔票,貨幣量化寬鬆。相對於美國、日本和歐洲央行的量化政策,我們人民幣量化策略一點也不落伍。事實上,中國的貨幣發行量遠超美國的貨幣發行量,人民幣是全球最大的貨幣泡沫,國內的房地產泡沫則是人民幣泡沫的投影。中國用全世界最大的泡沫貨幣購買全球最好的制造能力和科技,這不但解決了我們的貨幣泡沫,而且也大大增強了我們長期的制造競爭力。
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是貶值,相對於其它貨幣則是升值,大大的升值。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存在不小的貶值壓力,但人民幣對不少非美貨幣實際上是在升值,因為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波動幅度擴大,但中間價仍然盯住美元,受美元持續走強拉動而導致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升值。對非美貨幣的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人民幣國際化地位。人民幣的優勢地位,在事實上為我們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和產業轉換,創造了某種戰略資源。中國可以把人民幣的泡沫輸送到全世界去,同時可以並購別國的車間、工廠和先進機器,一舉兩得。
人民幣貨幣戰爭的要點
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是把國內多余的貨幣購買力輸送到海外市場,不是到海外消費,不是到海外撒錢,而是購買海外的核心制造能力。
個人觀點,與其把貨幣投放到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如把貨幣投放到對發達國家的產業供應鏈的控制上。在這個方面,國家應當更大力度地鼓勵企業跨國並購,對於落後國家,瞄准其金融資產和自然資源;對於發達國家,瞄准其高端制造產業及其供應鏈環節;對於發展中國家,瞄准其消費品市場。
企業未來十年:尋找新的賺錢模式
我們整個的產業生態在發生巨變,粗放式經濟增長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影響未來20年發展的關鍵變量是:移動互聯網、大眾消費新模式、新技術和工業革命。在這三個經濟坐標的互動作用下,經濟和產業必然會發生重構,這個重構的規模和力度可能是過去100年里不曾見過的。在這種大的歷史格局下,企業家應當果斷拋棄不現實的想法,不要指望過去賺錢的方法和模式還能成立,不自我革新,被歷史淘汰只是時間問題,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
如果意識到目前全局問題和發展新機會的企業家來說,未來的戰略布局有三個新起點:第一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不是簡單的加,而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基礎設施,重要性不差於鐵路和港口。今天互聯網啟蒙的時代已經結束,深化發展的階段已經開啟,在新的基礎設施上可以產生很多新的生產、消費和供應鏈環節的變革機會;第二是工業4.0新產業發展,也就是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不是某一個細分市場的革命,而是整個制造產業的變革,對於國內大部分的企業來說,要跟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步伐,意味?跨國並購;第三是消費革命,我大膽預測,傳統的百貨商場、購物中心、電影院、餐飲場所、娛樂場所等等,會因為新科技的發展,如VR技術等,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不是消失,而是變形。
作者:范棣博士,獨立經濟學家、亞聯資本董事長。
留言列表